分卷阅读349


  于是许无chu*。这一批人都是地方xue校教师,只不过代地方官员撰写奏章,竟招来*身之祸。当然,文字狱不限于奏章。朱元璋崇信佛教,对印度gao僧释来复最为礼敬。释来复告辞回guo,行前写了一首谢恩诗,诗中有两句:“殊域及自惭,无德颂陶唐。”
  意思很明显,他sheng在异guo(殊域)自惭不sheng在中guo,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歌颂大皇帝。但朱元璋的解释不同,他说:“殊,明明*我‘歹朱’。无德,明明*我没有品德。”
  于是释来复从座上客变为阶下囚,chu*。
  文字狱是围堵,八股文是钓钩。
  科举制度到明王朝,只剩下进士一科,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。县级考试(县试)录取,称为秀才,即初级知识分子。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(乡试)录取后称为举人,即中级知识分子。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(礼部)主持的中央级考试(会试)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(实际上由*相或宦官主持)的最gao考试(殿试)录取后称为进士,即gao级知识分子。明王朝跟宋王朝一样,有一项不成文法,非进士出身,不能担任*相(大xue士)或部长级gao级官员。
  科举对知识分子的重要*,至为了然。它是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,汉、唐王朝时还有xue校一途,明王朝则xue校不过培养参加考试的人才。汉、唐王朝还有立功边疆一途,明王朝则没有任何其他机会。朱元璋更规定考试范围,以《五经》、《四书》为限。《五经》、《四书》又以理xue道xue领袖人物朱熹的注解为标准课本。本世ji(十四)八十年代,朱元璋更特别颁布一种试卷格式,规定应考的知识分子遵守。下世ji(十五)初期,第三任皇帝朱棣,进一步加以约束,规定使用八股文。
  “八股文是一种文章的体裁,一篇文章中,不多不少的,恰恰包括八股——一股即两个或四个完整的句子,这形式是严格的,不能改变,改变便不是八股了。但八股主要的特征却在*神方面,即*rong方面。依照规定,作八股文,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,也不是自己在说话(八股文中没有“我”字)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,看起来四平八稳,面面俱到,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。这种文体,跟代数xue上的方程式一样,用不着du立思考——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du立思考,只要能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代人八股的方程式中,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。如果被主考的试官欣赏录取,便可由秀才、而举人、而进士,而成为guo家的领导人。至于怎么才能恰当地代入,那就是自此之后直到十九世ji末期,五百年间,中guo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大奥秘,和最大xue问。
  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,是从《五经》、《四书》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,请老于此道的八股专家,撰写数百篇八股文,日夜背诵。考试时,把适当的一篇,照抄一遍。就像赌博时押赌注一样,押中时就成为进士,被任命为官员;押不中时,则落第而归,下次考试再来。知识分子不接触其他任何书籍,甚至连《五经》、《四书》都不接触。年轻人偶尔翻阅《五经》、《四书》或偶尔翻阅历史古籍,如司ma迁的《史记》之类,不但自己会懊悔*费宝贵的光*,即家长和教师,也必大大的震惊。如果有人竟然对文xue艺术,如科xue工程有兴趣,那更骇人听闻,会被他的*友所不齿。知识分子被八股文*拖到酱缸之中,没有自己的思想,更没有自己的感情。不知道人类还有别的知识和别的情*,只知道如何作八股文,和如何zuo官,于是一种只有中guo才有的“官场”社会形成。
  明王朝统治阶层曾由这类知识分子组成,他们对人的评价,完全以官为标准。——犹如资本主*社会对人的评价,完全以钱为标准一样。为了zuo官,不但忍受廷杖的耻*,还建立一系列的*才哲xue,宣称皇帝即是父*(君父)所以“君要巨*,臣不敢不*”仅只廷杖,算不了什么。于是霎时间耻*化为荣耀,本来应该愤怒的心情,因已找到奇异的理论基础的缘故,反而大悦。人*尊严被严重歪曲,这正是酱缸文化的特征之一。
  欧洲历史正开快车,本世ji(十四)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,挣脱黑暗时代的枷锁,呈现一片耀*的光明。而中guo人却被糟蹋到这种地步,真是一个巨大悲剧。
  八靖难之役本世ji(十四)最后第二年(一三九八)bao君朱元璋逝世。二十二岁的孙儿朱允炆位。
  明王朝面临它的瓶颈。
  朱元璋gong有二十六个儿子,长子即皇太子(朱允炆的父*)早*;另一*子也早*。其他二十四个儿子,全都分封到各重要地区。这些*王每人都拥有一万五千人左右的警备部队,称为“护卫”在北方边疆地带,gong封有九个*王。地方军事*动,都要先报请*王核准,所以*王又类似军区的太上司令官。朱元璋的目的是,用边疆诸*王抵抗退出塞外的蒙古人,用*地诸*王镇压人民对bao政的反抗。
  这种现象仿佛ji元前二世ji西汉王朝七guo之*和ji元后三世ji晋王朝八王之*发sheng前的形势,但没有那么严重,因为明王朝的*王只有一万五千人的军权,对地方没有行政权和财政权。不过这已使少年皇帝朱允炆不安。朱允炆最*信的大臣黄子澄、齐泰、方孝孺,一致主张迅速削藩。
  削藩,在任何时代都是正当的,一个正常的guo家*不允许同时存在很多du立王guo。可是有两件事朱允炆失于考虑,第一,当时请*王并没有割据一方反抗中央的企图和迹象。诸*王除了王府一万五千人警备部队外,对地方军队并不能直接掌握,还构

【1】【2】【3】
发邮件获取无错阅读地址:[email protected]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
【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】
【一起走过的*夏秋冬】
【一路陪伴…感谢有你】